我们印象中的李白,是“人生得意须尽欢”,是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”,应该是不沾人间红尘的“青莲居士”,应该是淡泊名利藐视官场的“谪仙人”。
但历史中的李白,是非常在意功名利禄的,是非常想要做官的,而他的性格与当官的追求,又是非常矛盾的。
李白才华横溢却仕途不畅,是他的出身限制了他的科举之路,是他的张扬性格不适合严肃的官场,是他在诗歌上的造诣掩盖不了政治上的幼稚,更是那个时代成才路径的局限所致...
在仕途失意的李白身上,我们还能看见当代职场人的缩影:
“大鹏一日同风起,扶摇直上九万里”、商人出身科举难,仕途梦想路漫漫
李白的家庭出身是商人,放现在是个富二代,但在古代是重农抑商的,商人家庭的社会地位不高,这个出身,也大大影响了李白的一生。
在当时的社会,想要出人头地,只有科举当官一条路,李白15岁已作诗多首,得到社会名流的推崇,此外他还精通剑术,文体两开花。凭李白的才能,本应该仕途光明,但商人出身造成他“政审”不通过,科举大门就对他关闭了,只能四处求人引荐,李白留存今世的诸多名篇,不少是求职路上写下的。
从当今眼光看,我们可能不理解李白对官位的渴望,因为现代社会成功通路很多,包括高考、考研、出国、考公、打工、从商、创业、投资等等。但在那个时代,当官几乎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唯一通路,只有当官了,才能施展抱负,当时的不少诗人也是官员,比如贺知章、王昌龄,所以李白的选择无可厚非。
李白的性格与天赋,放在现在会有更好的选择,开个抖音、公众号、今日头条,靠写稿的流量,就能有不菲收入。但在那个年代,李白的职业目标,唯有当官一条路,而他的性格,又完全不适合做官,这就造成了李白壮志难酬、漂泊不定的人生基调。
“夜发清溪向三峡,思君不见下渝州”、俗世欲望难成仙,求职路上留名篇
24岁起,李白“仗剑去国,辞亲远游”,足迹遍及今天的成都、重庆、扬州、安陆、武汉、长安、开封、商丘、洛阳等地。出游写诗的同时,也在积极寻求职业机会,由于科举之路走不通,李白只能拜访各地官员以求引荐,结交各路好友,也有扩充人脉、打造知名度的意思。
然而李白数次碰壁,一度自暴自弃,从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”到"相思若烟草,历乱无冬春",都流露出李白对亲朋好友的相思之苦,在求职无果的漫长蹉跎中,李白熬完了人生的第三个十年。
不管对于李白,还是现代职场人,40岁是个很尴尬的年龄,如果在某个职业领域,没能做到不可替代,就始终有失业的可能性,不少人因此经历“中年折断”,从工程师沦落到了滴滴司机。
不惑之年的李白,在诗歌上造诣上已然“成仙”,但在政治上毫无建树,又中年丧妻,人生跌入低谷。李白曾尝试上山求仙,但他放不下俗世的欲望,他满脑子还是功名利禄。
古代中国人的追求,向来是“少年游侠,中年游宦,晚年游仙”,中年李白的生涯目标,依然是求官,不完成自己的政治抱负,李白无法安然“成仙”。
“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”、不惑之年好运来,供奉翰林展奇才
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”,李白的诗句充斥着对官场的藐视,但真实的李白,不仅非常渴望当官,还很擅长捕捉职业机会,用诗句“拍马屁”。
得知唐玄宗要在东都洛阳呆一段时间,李白马上写了篇《明堂赋》,以东都明堂为切入口,盛赞开元盛世;得知唐玄宗外出打猎,李白又马上写了篇《大猎赋》,并在结尾加了些道教玄理,因为唐玄宗喜欢道教。
40岁那年,李白托关系给玉真公主献诗,一句“几时入少室,王母应相逢”,祝福公主得道成仙,马屁拍得公主心花怒放,得以被引荐高层。42岁时,李白终于被引荐给唐玄宗,唐玄宗查阅了李白的“作品集”,非常钦佩,召他进宫“面试”。
唐玄宗问了很多问题,李白对答如流,玄宗大喜,让李白做供奉翰林,皇帝每次出游宴请,李白就要跟着赋诗纪实,一时成为皇帝身边的大红人,在43岁时,更是写出了“云想衣裳花想容”的旷世名句,狠狠地拍了唐贵妃的马屁。
李白出身不好,照样得到皇帝的赏识,因为李白在诗歌领域做到了无上权威,做到了不可替代,一个现代职场人,如果能成为某个行业的“李白”,他的职业前途无疑是光明的。
而从职业规划的角度,唐玄宗这个老板是很会识人、用人的,他不是根据岗位需求去招人,而是根据应聘者的特点,去“以人定岗”,以保证人岗匹配。
根据李白自由散漫的性格,要是让他写严谨的政府条文,怕是要乱套,而供奉翰林这个岗位,艺术性很强,但没有什么“含权量”。这样一来,李白能人尽其才,充分发挥他的特长,又不会影响朝纲,作为大老板,唐玄宗在忙碌之外,也能在诗句雅兴中放松解乏。
向阳生涯觉得,唐玄宗如果活到现在,会是个很出色的职业规划师。